【閱讀心得】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作者:Jared Diamond

很早以前就對這本書很感興趣。大三下開學前幾天偶然翻到有關這本書的討論,由於也一陣子沒看書了,便開始翻閱起來。沒想到這一翻就是一個學期。

當然,支持我看完的動力源於書本的內容。這本書光看書名就很嚇人,稍微翻過書序可以推測出這本書是在講槍砲、病菌與鋼鐵是如何地影響人類社會的命運。然而對於沒看過內文的人,可以先跟你說,這本書的內容不僅遠遠不止於此,連主旨也不甚相同。

本書的原點來自一個簡單的提問: 為什麼今天是新幾內亞將貨物運往美國,而非美國產業將成品銷往新幾內亞?

要回答這個問題會涉及到這兩個國家歷史上的發展,繼續探究下去,可能會再連結到歐洲人的槍砲、病菌與鋼鐵等三個因素。然而這些都只是中間因素,而非書中所謂的終極因素。換句話說,為什麼是歐洲人發展出槍砲、病菌與鋼鐵進而去侵略十六世紀的世界,而非其他的人種發展出自己的槍砲、病菌、鋼鐵來征服歐洲?

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

  1. 為什麼地中海沿岸地區有成功培養出自己的地中海型農業,而相似氣候的澳洲西部卻直到歐洲人殖民之前都仍過著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
  2. 為什麼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在唐朝時可謂世界第一,但在晚清時期卻慘遭各國瓜分。
  3. 為什麼當初是歐洲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不是美洲人坐船“發現”歐亞大陸?
  4. 為什麼歐洲人開拓美洲時是當地原住民遭歐洲帶來的疾病所苦,而不是歐洲人被當地的疾病感染?
  5. 為什麼是大量的黑奴被白人運往新大陸,而非黑人將白人運往自己的部落奴役?

這樣問下去能不能得到一個終極因素?無止境的追問是沒有意義的,而這本書便是將這些問題追溯到了人類演化的起源。作者引用相當豐富的生物、地理、歷史、人類學、語言學的知識,把這些統整起來,洋洋灑灑寫了500多頁來回答人類社會至今如斯的各種因素。

總結地說,作者是用這本書在“證明”以下這件事情: 「不同民族會有如今的發展不均,是因於其生存的地理環境影響,而不是不同人種的生物遺傳差異。」

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給讀者,而是通常會在每個段落前先問一個問題、或講一個故事,引發讀者去思考各種為什麼的同時,一點一點地提供過往學者給出的線索,最後總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另一個讓我喜愛它的因素,在於客觀的描述各種線索帶來的啟示。大一下曾修過李文良老師的通識歷史課《清代臺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歷史學的不是如何還原過去的真相,而是如果透過各種線索做出合理客觀的解釋。對於已經得到普遍認可的知識、人類學家挖掘出來的文化證據、各個學者提出的假說理論,這本書在引用的同時都會適當的給予限制。藉由探尋每個領域的資料,同時多條線邁進下,找出共同通過的那一個點,進而闡述其所代表的意義。

第三個讓我喜愛它的原因,在於書本引用的資料相當地豐富。一邊翻閱的同時,一邊也在回憶起中學所學的那些社會知識。事實上,要是沒有國高中社會科的教學,自己閱讀這本書得到的樂趣大概也少個大半,或許看不完序章就放棄了;另一方面,在看書的同時自己也在暗暗後悔,可惜自己沒能把以前教導的知識更好、更完整地記起來。我十分感激中學時期每位老師的教導,讓我沒有放棄學習地理與歷史,讓我能感受到這本書的有趣不致錯失認識它的機會。以前常聽到同學問,為什麼課綱要放地理歷史公民,為什麼教科書要教那些與我無關的知識,品味這本書時得到的暢快很漂亮地解答了這一切。

談論不同人種的差異容易受人評議。今天我們被教導不同人種之間的平等,學習要去尊重不同民族間的差異。然而卻鮮少有人跟我們說,歷史痕跡上存在的種族歧視,究竟是來自什麼?現今社會的這些不平等,究竟是因為什麼?這些敏感的問題不應該被避而不談,不會試圖詢問就要被扣帽子,不是大人世界不准我們作答的題目。我從這本書得到了解答,那就是生存的地理環境影響了這一切。我相信這不會是唯一答案,也可能錯得離譜,但貫穿全書的這一信念,以及為證明它被提出的各式各樣的證據,都帶給我很多新的啟發。

在此紀錄這本書授予我的一切,也極力推薦每個讀到這裡的你去翻翻看這本書。

Keng-Yu Chen (陳耕宇)
Keng-Yu Chen (陳耕宇)
PhD Student

M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ide-channel analysis on cryptography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ncrete cryptographic constructions